欲盖弥彰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含义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典故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近义词
适得其反、欲盖而彰
反义词
相得益彰
英文翻译
He 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成语举例:与其欲盖弥彰,倒不如自己先认了。(闻一多《画展》)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弥,不能写作“狝”;“彰”不能写作“障”或“章”。
成语谜面:拔灰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后来他去吊唁齐国棠邑大夫棠公,迷恋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顾众人劝阻,娶其为妻。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人比较正直。他不顾崔杼多次暗示,以一个历史家的角度,据实记述,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崔杼一看,当然恼怒万分,心想你不笔下留情,我也不给你活路。于是,就杀了那个史官。可他不知道欲盖弥彰的意思,继任的史官同样如此,秉笔直书。崔杼又想,既然杀一个不能堵住你们的嘴,又何妨再杀一个,就不信你们不怕。他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坚持原则,崔杼也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就此作罢。所以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丑事得以掩盖,但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详细解释
- 欲盖弥彰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试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让事情更加明显、显露出来。这个成语强调了隐瞒真相的无效性和适得其反的效果。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试图掩盖错误、欺骗他人,却反而暴露了问题的人或行为。它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工作、学习、社交等,来警示人们不要试图掩盖真相,因为事实总是会被揭露出来。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三》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有个人想要暗杀国君,他在国君的房间内挖了一个坑,准备放置暗器。然而,国君却亲自来到了房间,他不得不急忙用席子把坑盖住,试图掩盖自己的阴谋。然而,国君却看出了端倪,说:“欲盖弥彰!”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成语结构
- 欲:想要;盖:掩盖;弥:更加;彰:显露。
例句
- 1. 他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但是结果欲盖弥彰,大家都看出来了。2. 这个政府一直试图掩盖真相,但是最终事实还是欲盖弥彰,民众们都知道了实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进行拆解记忆,例如,“欲”可以理解为“想要”,“盖”可以理解为“掩盖”,“弥”可以理解为“更加”,“彰”可以理解为“显露”。通过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可以更好地记忆整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真相有关的成语,如“掩耳盗铃”、“事实胜于雄辩”等,可以帮助加深对“欲盖弥彰”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谎言欲盖弥彰,我们都知道他没有写完作业。2. 初中生:政府试图隐瞒疫情,但是最终欲盖弥彰,人们都知道了实情。3. 高中生:她偷了钱,然后试图掩盖,但是欲盖弥彰,最终被发现了。4. 大学生及以上:公司高层试图掩盖财务违规行为,然而欲盖弥彰,最终导致公司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