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
拼音zì yǐ wéi shì
含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典故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近义词
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夜郎自大
反义词
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
英文翻译
think oneself righ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成语举例: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成语辨析:自以为是与“一意孤行”有别:自以为是侧重于形容看法;“一意孤行”侧重于形容行为。
成语谜面:固执己见
歇后语:萤火虫落在秤杆上
详细解释
- 自以为是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负、固执己见的人。这类人往往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批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见识,对于别人的意见或反驳往往不屑一顾。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产生冲突,也可能使他们陷入错误的决策或行动中。
使用场景
- 自以为是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特别是在讨论或描述那些固执己见、不肯听取他人意见的人时。它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自信和固执,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故事起源
- 自以为是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篇·逍遥游》这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鹿自以为是一匹马,而其他动物都表示怀疑和嘲笑。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自以为是。
成语结构
- 自以为是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一个谓语短语。
例句
- 1. 他总是自以为是,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2. 这个人太自以为是了,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3. 他的自以为是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
记忆技巧
- 要记住自以为是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成两部分:自以为和是。自以为表示自己认为,是表示正确。可以通过联想,想象一个人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自以为是相关的成语,例如自负、独断专行等。这些成语都与自以为是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自以为是,不听老师的话。2. 初中生:这个同学太自以为是了,从不接受别人的建议。3. 高中生:他的自以为是让他与同学们产生了矛盾。4. 大学生:我们要避免自以为是的态度,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