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含义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典故出处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近义词
意气相投、情投意合
反义词
格格不入
英文翻译
Like attracts lik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举例:续范亭《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当两个或多个人面对同样的情况或问题时,他们的思想、行动或表达方式会产生相似的反应。这种现象被形容为“同声相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同一事件或问题时的思考、行为或态度的相似或一致。
故事起源
- 该成语源自《庄子·天运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句话形容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相似之处。
成语结构
- 同声相应的结构是“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例句
- 1. 在危机面前,大家同声相应,齐心协力解决问题。2. 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同声相应,都非常认真负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同声相应”理解为人们在面对相同的声音时,会有相似的反应。可以通过多与他人交流、讨论相同的话题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思想、行动相似的成语,如“异曲同工”、“同仇敌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们都喜欢吃冰淇淋,同声相应地决定去买一份。初中生:班上同学们对待考试都很认真,同声相应地积极备考。高中生:同学们对待环保问题的态度同声相应,纷纷参加志愿活动保护环境。大学生: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同声相应,共同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场文化节。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声相应”这个成语。祝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