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臣贼子
拼音luàn chén zéi zǐ
含义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处《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典故出处
《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近义词
逆臣贼子
反义词
忠君爱国
英文翻译
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 < rebels and traitor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成语举例: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清 爱新觉罗 多尔衮《致史可法书》)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臣,不能读作“cén”。
成语辨形:贼;右边是“戎”;不是“戒”。
成语谜面:安禄山父子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政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他听说孔子主张“君臣纲常”,召见孔子说他最恨季氏等乱臣贼子。孔子分析鲁国的内忧外患,建议他外联齐国,内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详细解释
- 乱臣贼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那些忠于自己私利,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了个人权力和财富而背叛君主、破坏社会秩序的人。这些人常常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危害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宁。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背叛国家、破坏社会稳定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他人利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犯罪分子等。
故事起源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楚汉之争时期,淮阴侯刘邦的大将项梁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却被刘邦所猜忌,最终被刘邦处死。这个故事中的乱臣贼子一词就是用来形容刘邦对项梁的背叛。
成语结构
- 乱臣贼子的结构是由“乱臣”和“贼子”两个词组成的,乱臣指的是背叛君主、破坏社会秩序的人,贼子指的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进行犯罪活动的人。
例句
- 1. 这些乱臣贼子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2. 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乱臣贼子的典型代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头戴乱冠、身穿贼服的形象,代表着乱臣贼子的形象,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乱臣贼子的故事,例如王莽、杨贵妃等,了解他们的背叛行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些偷东西的人真是乱臣贼子!2. 初中生:历史上有很多乱臣贼子,他们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3. 高中生:在这个社会上,还是要警惕那些乱臣贼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