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拼音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含义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典故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英文翻译
Those closely involved can't see as clealy as those outsid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成语举例: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下棋与观棋
成语故事
唐朝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魏征整理修订的《类礼》列为经书。唐玄宗命元澹校阅,右丞相张说认为已经有郑玄作注成为经书。元澹写《释疑》表明自己观点:郑玄的注过时了,魏征不是下棋人,他是旁观者所以注解得比较真实。
详细解释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表示当一个人身处其中并参与其中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观点或立场而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而旁观者则不受利益和情感的干扰,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洞察事情的本质。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在争议、冲突或纷争中,当事人因为个人立场和利益而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而旁观者则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的真相。可以用来描述政治、法律、商业等各个领域中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据说,有一位官员被控告犯罪,法庭上有很多旁观者。但是当时的当局者,也就是法官和控告者,因为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无法看清事实真相,而旁观者却能够客观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因此,这个成语形成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当局者”表示当事人,指的是参与其中的人;“迷”表示困惑、迷失,指的是当事人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旁观者”表示旁观的人,指的是不参与其中的人;“清”表示清楚、明白,指的是旁观者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例句
-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2. 在纷争中,当事人常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而旁观者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判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一个局面,而当事人却被迷雾所困,无法看清事物。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事过境迁”、“心知肚明”等,来扩充自己的成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的冲突中,当事人常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而老师却能够明白问题的真相。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案例,这让我们更加理解历史的发展。3. 高中生:在政治辩论中,往往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这需要我们保持客观的态度来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