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失所
拼音liú lí shī suǒ
含义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出处《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典故出处
《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近义词
无家可归、流离颠沛
反义词
安家立业、安居乐业
英文翻译
be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 <become destitute and homeless; wander about after losing one's home; become displaced >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成语举例: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失,不能读作“shí”。
成语辨形:流,不能写作“留”;失,不能写作“矢”。
成语辨析:流离失所和“颠沛流离”;都形容无处安身;到处流浪。但流离失所偏重在“失所”;即失去安身之所;“颠沛流离”偏重在“颠沛”;辗转奔波;饱尝苦难;程度深。
成语谜面:大水退后屋尽毁
成语故事
汉元帝时期,御史大夫薛广德陪同汉元帝外出打猎。元帝忘乎所以,不想停止,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薛广德就上书说当地百姓因为皇帝狩猎而流离失所,希望皇帝体恤百姓的疾苦。元帝认为言之有理,就与光禄大夫张猛等立即回宫。
详细解释
- 流离失所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流指流动,离指离散,失指失去,所指住所或归属。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或安身之处,四处漂泊无依的状况。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因战乱、灾难、逃难等原因而失去家园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在社会、职场等方面处境困难、无法安身的人。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记载:“使仲尼相鲁,以为宰。仲尼曰:‘敢辞。’曰:‘女何辞焉?’曰:‘凡人之所以流离失所者,皆以无宰。’”这个故事中,孔子辞去了鲁国的宰相之职,因为他认为没有宰相的治理,人民就会流离失所。
成语结构
- 主语+流离失所
例句
- 1. 由于战争的爆发,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2. 这个失业的人已经流离失所了好几个月,他非常需要帮助。3. 在城市中,有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汉,他们无处安身。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语中的“流离”和“失所”,将其与无家可归、流浪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象的形象,以便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流离失所”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游乐园迷了路,感到很流离失所。2. 初中生:在这个新的学校,我感到很流离失所,不知道如何适应。3. 高中生:看到战争中的难民,我深刻体会到了流离失所的痛苦。4. 大学生:毕业后,我面临着就业困难,感到很流离失所。5. 成年人:在异国他乡,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直到找到了新的工作和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