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诸四海而皆准
拼音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含义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典故出处
《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近义词
放之四海而皆准
英文翻译
valid everywher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成语举例:〖示例〗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 边沁之伦理说》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放诸四海而皆准”。意思是,无论在哪个地方、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同样的标准或规定。它强调了普遍适用的原则和公正的标准。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原则、规定或法律是普遍适用的,不分地域或人群。可以用于各种语境,例如描述公正的法律、普遍适用的规则或准则等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陈胜。陈胜是中国秦朝末年的一个起义军领袖。在他的起义军中,有一个被捕的俘虏,他是秦朝的官吏,但他对起义军的行动表示支持,并愿意为起义军工作。陈胜对这个俘虏说:“你的原则放在哪个地方都是正确的。”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放诸四海而皆准”。
成语结构
- 放诸四海而皆准
例句
- 1. 这个法律放诸四海而皆准,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2. 这个道理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不分国界或种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放诸四海而皆准”与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或规定联系起来,例如“公正的法律”或“普遍适用的规则”。想象这个原则或规定被放在四个海洋中,无论在哪个海洋中都是准确的,即放诸四海而皆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公正、普遍适用原则相关的成语,例如“一视同仁”、“公平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规则放在学校和家里都是一样的,就像放诸四海而皆准一样。2. 初中生:公正的法律应该放诸四海而皆准,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3. 高中生: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的原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应该遵循科学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