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口干舌燥在词典中的解释
kǒugānshézào

口干舌燥

拼音kǒu gān shé zào

含义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出处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典故出处

  • 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近义词

  • 舌敝唇焦

英文翻译

  • hot coppers <weakened by thirst>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成语举例: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口干舌燥,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干,不能读作“ɡàn”。
    成语辨形:燥,不能写作“躁”。

详细解释

  • 口干舌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口干”、“舌燥”两个词组成。形容喉咙干燥、口舌无法张开的感觉,也用来形容说话或争辩时过分激烈、过于纷乱。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长时间说话或争辩后喉咙干燥、口舌发干的感觉。

使用场景

  • 口干舌燥常常用于形容长时间说话或争辩后喉咙干燥、口舌发干的感觉。它可以用来形容演讲、辩论、争吵等活动中的说话者,也可以用来形容听众在长时间倾听后的感受。此外,口干舌燥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需要长时间沟通、交流的工作或活动,如谈判、讨论会等。

故事起源

  • 关于口干舌燥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它的来源与人们长时间说话或争辩后的真实感受有关。当人们在长时间说话或辩论时,喉咙会变得干燥,口舌也会感到发干,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口干舌燥由“口干”、“舌燥”两个词组成,属于形容词性成语。

例句

  • 1. 演讲结束后,他感到口干舌燥,需要喝口水。2. 争论了一个晚上,双方嗓子都变得口干舌燥。

记忆技巧

  • 记住口干舌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口干舌燥”这个成语分解为“口干”和“舌燥”两个词,想象自己在长时间说话或争辩后,喉咙变得干燥,口舌发干的感觉,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与“口干舌燥”相关的成语或其他与口、舌相关的成语,如“嘴甜舌滑”、“舌灿莲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跟同学们玩了一整天,玩得口干舌燥。2. 初中生:辩论比赛结束后,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3. 高中生:长时间的演讲让我感到口干舌燥,但我坚持下来了。4. 大学生:在大学的讨论会上,同学们争论得口干舌燥,但也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拆字解意

口干舌燥成语造句

  • 口干舌燥造句(精选73条)

    1、皮肤病人,常会出现大便干结,尿黄尿浊,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这都表明患者体内有火。2、此外,大量积存在体内的胡萝卜素还会导致代谢障碍,使人体出现口干舌燥腹泻、厌食、脱发、烦躁等症,医学上称之为叶红素皮肤病,即“橘子病”。3、面对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