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点睛之笔在词典中的解释
diǎnjīngzhī

点睛之笔

拼音diǎn jīng zhī bǐ

含义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出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典故出处

  •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近义词

  • 画龙点睛

英文翻译

  • the finishing touch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用于文章或作品的一部分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点睛之笔”源自《庄子·天下篇》:“齐景公待孔子曰:‘吾欲使民得而乐之,若何?’孔子对曰:‘使其心得而乐之,则口不能使已也。使其口得而乐之,则心不能使已也。’齐景公曰:‘弗可使已乎?’孔子曰:‘使其目得而乐之,则心口亦得而乐之矣。’于是齐景公乃命令左右曰:‘凡有能使我目得而乐者,赏之!’于是有人告景公曰:‘有人能使人目得而乐。’景公曰:‘召之!’召之而问之曰:‘子能使吾目得而乐乎?’对曰:‘然。’景公曰:‘何以使之?’对曰:‘使人目得而乐者,点睛之笔也。’”形容一个细小的变化或添加的细节能够使整体作品更加完美或出众。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某个事物或作品中加上一个细节或一个小变化,使其更加完美或出众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个事情上做出的出色之处。

故事起源

  • 成语“点睛之笔”的故事起源于《庄子·天下篇》。故事讲述了齐景公想要让人民开心快乐,但不知道如何做到。孔子告诉他,要使人民开心快乐,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孔子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使人们的眼睛开心快乐,这样心口也会开心快乐。齐景公听后非常赞同,并下令奖赏那些能使他的眼睛开心快乐的人。有人告诉齐景公有人能够使人的眼睛开心快乐,齐景公于是召见这个人,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个人回答说:“能够使人的眼睛开心快乐的,就是点睛之笔。”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某个事物或作品中加上一个细节或一个小变化,可以使整体更加完美或出众。

成语结构

  • 主谓短语 + 定语 + 补语

例句

  • 1. 这幅画已经很好了,你再加上一些亮色作为点睛之笔吧。2. 这个小改动真的是点睛之笔,让整个房间都焕然一新。3. 在演讲的最后,他用一个幽默的笑话作为点睛之笔,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点睛之笔”这个成语与画画时点缀最后一笔的动作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其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艺术、创作相关的成语,如“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一颗红色的心作为点睛之笔,画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狗。2. 初中生:这篇文章已经很好了,你再加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作为点睛之笔吧。3. 高中生:他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了整个团队取得胜利的点睛之笔。

拆字解意

点睛之笔成语造句

  • 点睛之笔造句(精选33条)

    1、百花洲龙灯、千灯跳板茶、打连厢、浒浦花鼓、跳加官,还有千人石上的出会表演,可谓是整个庙会的点睛之笔。2、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简略增删几句,竟使全文色彩焕然一新。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3、剧中,当红小生李晨饰演的“虾球”,与资深戏骨郑则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