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含义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近义词
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英文翻译
When the snipe and ten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举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鹬,不能读作“jú”;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成语辨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详细解释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只鹬鹬和一只蚌蚌同时占据了一块滩地,它们不肯让步,争夺不休。就在它们相争的时候,一个渔翁趁机捕捉了它们,从而获得了利益。因此,这个成语意味着在两个势力相争的时候,第三方往往能够从中获得利益。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对立的势力相争时,第三方从中取得利益的情况。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当两个公司相互争斗时,可能会有其他公司或个人从中受益。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告诫人们在争斗中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地与他人争斗,以免最终被其他人利用。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具体的故事内容可能因地域和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鹬”、“蚌”、“相争”和“渔翁得利”。
例句
- 1. 在这场竞争中,两家公司不断争斗,最终却被一个小公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 他们两个人一直在争吵,但忽略了其他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可能性。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的故事情节和含义与实际生活中的竞争和利益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可以想象自己是那个第三方的渔翁,从两个争斗的势力中获得了利益,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竞争和利益相关的成语,如“一山不容二虎”、“损人利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在争夺班长的职位,但最后被一个同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 初中生:在足球比赛中,两支队伍不断争夺进球,最终被对手的一个传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两家大型超市一直在竞争,结果被一个新开的小超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