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自尊大
拼音wàng zì zūn dà
含义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典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近义词
夜郎自大、目空一切
反义词
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英文翻译
big head <play the peacock; think no small beer of oneself; self-conceited; lump larg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
成语举例:王冕接过来看,才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不把别人放眼里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尊,不能读作“zhūn”。
成语辨形:妄,不能写作“忘”。
成语辨析:见“背信弃义”。
成语谜面:癞蛤蟆戴礼帽
歇后语:癞蛤蟆戴礼帽
成语故事
出处《后汉书 马援传》(马援),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释义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故事是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能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详细解释
- 妄自尊大是指一个人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过分自信,不顾实际情况,对他人轻视或看不起。这种态度常常会导致自大的人在面对困难或失败时无法接受现实,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挫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自负、自高自大的人,或者用来劝诫别人不要过分自信,要保持谦虚和实际。在社交场合、工作环境或个人生活中,遇到自大的人或者自己有自大的倾向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此的批评或警示。
故事起源
- 成语“妄自尊大”源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故事中,田敬仲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大夫。田敬仲自视甚高,自负不凡,认为自己无人可及。一次,齐国国君问众臣谁能为齐国找到一匹好马,田敬仲自告奋勇,自信地说自己能办到。然而,当他真正去找马时,却一无所获。最后,他只好向别人求助,结果找到了一匹好马。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妄自尊大,要保持谦虚和实际。
成语结构
- 妄自尊大是由“妄”、“自”、“尊”和“大”四个字组成的。每个字的意思分别是:妄、自、尊、大。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妄自尊大”的意思。
例句
- 1. 他在公司里总是妄自尊大,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2. 这个学生因为考了一次满分就变得妄自尊大了。3. 妄自尊大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嘲笑和讽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山上,自视甚高,眼中只有自己,完全不顾周围的人和事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自负、自高自大相关的成语,如“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妄自尊大地说自己是全班最聪明的。2. 初中生:她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妄自尊大。3. 高中生:他因为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就变得妄自尊大了,不再和我们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