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
拼音péi lē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含义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近义词
损兵折将
反义词
大获全胜、毫发未损
英文翻译
throw the helve after the hatchet <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成语举例:这回他投机不当,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全盘皆输。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折,不能读作“shé”。
成语辨形:赔,不能写作“陪”;折,不能写作“拆”。
成语谜面:周郎妙计安天下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进行一次交易或行动时,不仅失去了本来就已经确保的利益,还遭受了额外的损失。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某种交易中受到了双重打击,既失去了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付出了额外的代价。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做事不慎重或计划不周全导致的损失。它可以用在商业谈判、合同签署、投资决策、战争策略等各种场景中,警示人们在做决策时要慎重考虑,避免因贪图一时的小利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相传,明朝初年,中国的明成祖朱棣要攻打北方的鞑靼人,他派遣了一支军队前去作战。但是,由于明成祖的妃子娘娘被鞑靼人绑架,他不得不答应鞑靼人的要求,交出了大量的财宝来赎回娘娘。然而,鞑靼人在收到赎金之后,却并未放还娘娘,而是继续攻击明军,最终导致明军的重大损失。从此以后,人们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这种损失。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词组成,分别是“赔了”、“夫人”、“又”和“折兵”。
例句
- 1. 他在这次交易中不仅失去了本来的利润,还花了更多的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2. 这个投资计划看似有利可图,但如果不仔细考虑风险,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3. 他在比赛中冲得太快,结果不仅没赢得比赛,还摔断了腿,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成语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记忆每个部分的意思和发音。2. 将这个成语和明成祖朱棣的故事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明成祖为了救回娘娘而不得不付出双重代价的情景,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商业交易、军事战略相关的成语,如“得寸进尺”、“一败涂地”、“旗开得胜”等,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游戏中玩得太起劲,结果不小心把手机摔坏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2. 初中生:我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太紧张,不仅答错了很多题,还丢了考试的笔,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3. 高中生:他在一次投资中贪图小利,结果不仅亏了本金,还借了很多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