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起
拼音yī hòng ér qǐ
含义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近义词
一应而起
反义词
一哄而散
英文翻译
be brought about in a rus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成语举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象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哄,不能读作“hōnɡ”。
成语辨形:哄,不能写作“轰”。
详细解释
- 当一群人在某个事件或情况下同时发出声音或行动时,就可以使用“一哄而起”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都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意愿,因此他们会同时做出反应,形成一种集体力量。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行动的场景。例如,在一个集会上,当主持人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时,观众可能会一哄而起地鼓掌或喊口号,表示他们的共同支持和认同。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情绪或行动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情况,例如当有人突然大声叫喊时,周围的人可能会一哄而起地惊慌或逃散。
故事起源
- 关于“一哄而起”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故事中。它反映了中国人民集体行动和团结一心的传统价值观。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一”、“哄”、“而”和“起”。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意义。
例句
- 1. 在领导的鼓励下,大家一哄而起,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工作中。2. 当有人在街上高喊“抓小偷”时,路人们一哄而起,帮助警察抓住了罪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一起”这个词语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因为“一哄而起”也可以理解为“一起哄动起来”。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拥而上”、“一窍不通”等,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老师提出去野餐的建议时,同学们一哄而起,都很兴奋地表示要参加。2. 初中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当我们的班级取得了好成绩时,同学们一哄而起,欢呼雀跃。3. 高中生:在班级讨论活动中,当有人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时,同学们一哄而起地讨论起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