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豆塞耳
拼音liǎng ěr sāi dòu
含义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典故出处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近义词
一叶蔽目、两耳塞豆、双豆塞耳
反义词
耳聪目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成语举例:他做事的时候非常专心,好象两豆塞耳,什么都听不见。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不能认清全局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两豆塞耳是由“两”、“豆”、“塞”和“耳”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两”指的是两颗豆子,而“塞耳”则是把豆子塞进耳朵里。这个成语借用了这个形象,用以形容一个人拒绝听取他人的忠告或建议,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使用场景
- 两豆塞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如果有人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批评,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固执。
故事起源
- 关于两豆塞耳的故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较为常见的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的韩国大夫韩非子。相传,韩非子是韩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然而,他对于别人的意见却非常不屑一顾,总是自以为是,以至于被人们戏称为“两豆塞耳”。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形容固执己见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两豆塞耳是一个四字的成语,其中“两”、“豆”、“塞”和“耳”分别代表两个豆子和耳朵。
例句
- 1. 他对于别人的建议总是两豆塞耳,不肯听取任何意见。2. 这个领导太过固执,完全是个两豆塞耳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把两颗豆子塞进自己的耳朵里,表示他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固执己见。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固执己见的成语,例如“井底之蛙”、“独木不成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听老师的劝告,真是两豆塞耳。2. 初中生:我劝他不要这样做,但他却两豆塞耳,一意孤行。3. 高中生:她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的意见置若罔闻,真是个两豆塞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