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袂而起
拼音tóu mèi ér qǐ
含义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出处《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近义词
奋袂而起
英文翻译
burst forth suddenly whisk one's sleeves and depar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成语举例:犹谓人心思顺,必有投袂而起者。(章炳麟《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含褒义,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穆王联合陈、郑、蔡三国进攻宋国。宋昭公只好投降。楚穆王神气活现指使宋昭公干这干那。楚穆王死,楚庄王即位,派大夫申舟不必向宋国借道到齐国去办事,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气得浑身发抖,投袂而起集结军队攻打宋国。
详细解释
- 投袂而起源自古代的礼仪,当人们感到愤怒或激动时,会一拍衣袖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或不义时,激发内心的义愤和反抗精神。
使用场景
- 投袂而起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用来形容人们义愤填膺、奋起反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或集体在面对不公平、不正义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并积极采取行动。
故事起源
- 投袂而起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当时,鲁国大夫季文子听说晋国的公子重耳被其弟弟公子重华排挤,便感到非常愤怒。他一拍衣袖站起来,表示将为重耳讨回公道。这个故事成为了投袂而起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成语投袂而起由四个词语组成,其中“投袂”表示一拍衣袖,而“而起”表示站起来。
例句
- 1. 当听说有人欺负了他的朋友,他立刻投袂而起,表示要为朋友讨回公道。2. 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应该投袂而起,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正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投袂而起”与愤怒或激动的情绪联系起来记忆。想象自己看到不公平待遇时,愤怒地一拍衣袖站起来,表达自己的义愤和反抗。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义愤填膺”、“奋起反抗”等,来扩展对于表达义愤和反抗精神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看到同学被欺负时,我投袂而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英雄人物投袂而起,为国家和人民奋起反抗。3. 高中生: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投袂而起,为改变现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