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时度势
拼音kuí shí dù shì
含义指审度时势。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掌故·陈侍御奏折》:“林则徐不能揆时度势,妥善办理,致夷人激而用兵。”
典故出处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掌故·陈侍御奏折》:“林则徐不能揆时度势,妥善办理,致夷人激而用兵。”
近义词
揆情审势、审时度势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审度时势。
成语举例: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欲求一贤督抚言之,而揆时度势,不可轻动,故迟之。”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揆时度势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揆时”意为判断时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度势”则表示根据判断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面对不同的时势和形势时,要根据判断的结果灵活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当前的环境。
使用场景
- 揆时度势一词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根据判断形势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它可以用来指导个人、组织或国家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根据判断和预测来采取相应的行动。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重耳被楚国囚禁,后来逃脱并返回齐国。他在途中预测到楚国将会入侵齐国,于是他立即向齐国国君报告,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最终,他的判断和行动使得齐国成功地抵御了楚国的入侵。这个故事成为揆时度势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四个字的固定结构。
例句
- 1. 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要揆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2. 领导者需要具备揆时度势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四个字分别记忆,然后结合其意义进行理解和运用。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将“揆时”联想为观察时势的眼睛,将“度势”联想为根据观察结果采取行动的脚步。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见机行事”等,以加深对揆时度势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揆时度势,根据天气预报带伞或穿外套。2. 初中生:考试前,我们要揆时度势,合理安排时间复习各科知识。3. 高中生:面对高考,我们要揆时度势,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解答。4.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我们要揆时度势,抓住机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