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接踵
拼音mó jiān jiē zhǒng
含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近义词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
地广人稀
英文翻译
be jampacked with peop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成语举例: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踵,不能读作“chǒnɡ”。
成语辨形:踵,不能写作“喠”。
成语辨析:摩肩接踵与“熙来攘往”有别:摩肩接踵偏重“拥挤”;只用于人;不用于物;可受副词“必须”等的修饰;“熙来攘往”偏重在“往来的杂乱喧闹”。多用于人;也用于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详细解释
- 摩肩接踵是由“摩”、“肩”、“接”和“踵”四个字组成的,其中“摩”指相互挤压,摩擦;“肩”指肩膀;“接”指相互接触;“踵”指脚后跟。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群密集、拥挤不堪的情景。
使用场景
- 摩肩接踵常用来形容人群拥挤的场景,可以用于形容公共交通、商场、车站等人流量大、拥挤的地方。
故事起源
- 摩肩接踵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宰相郑子产在参加会议时,会场非常拥挤。郑子产为了能够站得更加舒服,他特意让自己的仆人把人群挤得更加密集,以便自己能够摩肩接踵地站在人群中间。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人群密集、拥挤的场景,逐渐演变为了现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 1.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几乎找不到出口。2. 到了节假日,火车站总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人群密集、拥挤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摩肩接踵的拥挤感,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人群拥挤相关的成语,如“人山人海”、“挤眉弄眼”等,以丰富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总是摩肩接踵,很挤。2. 初中生:上学的时候,地铁上摩肩接踵,很难找到站立的地方。3. 高中生:参加体育比赛时,运动员们摩肩接踵地站在起跑线上,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