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之馀
拼音kū gǔ zhī yú
含义指将死之人。
出处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将死之人。
常用程度:一般
详细解释
- 枯骨之馀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已经衰败到了极点,只剩下一点残余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或作用。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才华、权势、财富等已经消逝殆尽,只剩下虚无或无足轻重的东西。也可用于形容某物的价值已经衰减至极,只剩下一点残存的价值。
故事起源
- 枯骨之馀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故事中,齐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他国,他的父亲国君见到他离开后的骨灰,感叹道:“嗟乎,吾子之骨,其宜归我乎?”意思是说就连他的儿子的骨灰也不能回归自己了。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中的“骨灰”引申为“枯骨之馀”,用来比喻某人或某物的衰败至极。
成语结构
- 主语+ 谓语
例句
- 1. 这家公司已经破产了,现在只剩下一些枯骨之馀。2. 虽然他曾经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枯骨之馀。3. 这座废弃的古城只剩下一些残存的石块,已经变成了枯骨之馀。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一副破旧的骨头,只剩下一点残存的肉和皮,形象地表示某人或某物已经衰败至极,只有一点微不足道的价值。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等,来拓展对于衰败或贫困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花园经过了几个月的干旱,现在里面只剩下一些枯骨之馀的花草了。2. 初中生:他曾经是一位著名的演员,但是现在他的演艺事业已经衰败到了枯骨之馀的地步。3. 高中生:这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崩溃了,现在只剩下一些枯骨之馀的资源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