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含义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近义词
我行我素
反义词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英文翻译
obstinate and self…will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成语举例: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成语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成语辨析:刚愎自用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刚愎自用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成语谜面:最自以为是的人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详细解释
- 刚愎自用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刚”表示坚定不移,固执的意思;“愎”表示执拗,固执己见;“自用”表示只顾自己的意愿,不顾他人的意见。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固执己见,不听他人劝告,自作聪明,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的特点。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固执己见的人。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常常因此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为。
故事起源
- 传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位宰相。这位宰相自负聪明才智,对他人的意见不屑一顾,总是自作聪明地决策。然而,他的固执己见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灾难。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刚愎自用,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成语结构
- 刚愎自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刚愎”和“自用”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刚愎”表示固执己见,自作聪明;“自用”表示只顾自己的意愿。
例句
- 1. 他一向刚愎自用,从不听取他人的意见。2. 这位领导刚愎自用,不顾他人的意见,结果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刚愎自用”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刚愎表示固执己见,自作聪明;自用表示只顾自己的意愿。可以通过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成语的最佳方法是在实际使用中加以巩固。在阅读、写作或口语交流中尽量运用这个成语,以加深对其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刚愎自用,不听老师的话。2. 初中生:她刚愎自用,不听父母的劝告,结果导致了错误的决策。3. 高中生:他刚愎自用,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刚愎自用的人往往会破坏团队的合作氛围。5. 成年人:刚愎自用的领导很难获得团队的支持和合作。通过以上学习指南,你可以全面地了解“刚愎自用”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记忆方法,帮助你在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