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混子
拼音zhī shi hùn zi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知识混子,是指心思没在学术上,所做的工作是想法设法游说官方采用他们的主张,或者替利益集团说话,顺便从中分一杯羹的一群人。
知识混子-时尚名片
知识混子,是指心思没在学术上,所做的工作是想方设法游说官方采用他们的主张,或者替利益集团说话,顺便从中分一杯羹的一群人。“知识混子”每年东拉西扯拼凑些“学术垃圾”来应对职称考核和科研成果考查,然后水到渠成一级级地熬得教授的头衔和待遇,靠着饿不死也富不到哪儿去的薪水和稿费、外聘讲课费过生活。
知识混子-来源
修车博士董冰
2007年辞职去修电动车的清华大学博士董冰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概念:“知识混子”。这位博士生说,“我就是个知识混子,心思就没在学术上。我也不骗别人,我也搞不出太多学术的东西来,但按照中国的学术体系,到了一定年头,按资历我也可当上教授。”
董博士到底是学理论出身,概念提出得既准确又适时,不知当下众多“学者”看了这段话之后做何感想,会否将自己和“知识混子”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其实现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知识混子”不少,他们并没有虔诚的向学之心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理想以及相关能力,只是出于生活轨迹的惯性,不得不原地转圈,每年东拉西扯拼凑些“学术垃圾”来应对职称考核和科研成果考查,然后水到渠成一级级地熬得教授的头衔和待遇,靠着饿不死也富不到哪儿去的薪水和稿费、外聘讲课费过生活。能立起个项目拿到一笔科研经费,已经是大喜过望,但那也要靠人际关系的长期苦心经营,多半人达不到这种境界。网上流行晒工资,那些对于薪水和现状大发牢骚的人,除去累得半死的小白领以外,相当比例是留在大学里的年轻人,看不到前途,也不知道如何或者是不想努力改变现状。
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来改变命运,并且懂得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享受知识,享受人生。这些人,不管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没名的,心在,所以状态在,所以不痛苦,所以自得其乐。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体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知识混子们,心不在书,状态自然不在,所以迷惘,所以抱怨。董博士的出走,应该带给诸多知识混子们一些震动。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要走出象牙塔去修电动车、去卖肉、去修脚或者去当陪聊才能开创人生新天地。混得心安理得的人,完全有理由留在校园给知识精英们当分母。但是至少,混得不如意的人,可以考虑让自己的创造力和多余精力得到合理释放。
知识混子-种类划分
认为知识分子有四类人。
第一类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搞原创型学术研究,不会超过1% ,这类人是真正的精英,学术脊梁,国家要靠他们。
第二类人是知识贩子,约为20%—30%,他们把别国别的学科的东西拿来,没有原创性,但贩的东西是好东西,也很重要。
第三类人是知识混子,挂着学术名义,在学术圈里混,都张罗着在外面赚钱。
最后一种人是学术骗子,剽窃论文,这种人应该剔除知识分子队伍。
基本含义
- 指对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但没有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
详细解释
- 知识混子是指那些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但没有深入专研的人。他们可能对很多领域都有所了解,但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可能不够系统、深入。这个成语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这些人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使用场景
- 知识混子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但没有专业深度的人。可以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只懂一点皮毛,却装作懂得很多的人。
故事起源
- 关于“知识混子”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这个成语的使用在中国流行已久。它可能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知识的重视和专业化的要求。
成语结构
- 知识混子是由“知识”和“混子”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知识”表示各种知识领域,而“混子”则表示没有专业深度的人。
例句
- 1. 他虽然对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但只是个知识混子,没有真正的专业知识。2. 这个人自称是个知识混子,但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记忆技巧
- 记忆“知识混子”这个成语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可以想象一个人手里拿着各种书籍和资料,但他们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形成一团混乱的知识,没有系统和专业性。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可以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如“半桶水”、“一窍不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还是个知识混子。2. 初中生:他对很多领域都有所了解,但只是个知识混子,没有真正的专业知识。3. 高中生:虽然他参加了很多学术活动,但他只是一个知识混子,没有真正的专业能力。4. 大学生:他虽然广泛涉猎各种领域,但只是个知识混子,缺乏专业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