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不则在词典中的解释

不则

拼音bù zé

注音ㄅㄨˋ ㄗ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同“ 否则 ”。1.犹言则,就。不,助词,无义。《逸周书·祭公》:“我不则寅哉,寅哉!” 孔晁 注:“寅,敬也。不则,犹言则也。”
    (2).不循法度。《汉书·贾谊传》:“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於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 颜师古 注:“则,法也。”
    (3).不只;不止。 宋 杨万里 《己未春日山居杂兴》诗之八:“即今遍地欒枝锦,不则梢头几点红。”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一折:“他不则説出来,必然做出来。”
    (4).见“ 不咱 ”。
    同“ 否则 ”。《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太元年》:“时 潞王 使者多为邻道所执,不则依阿操两端,惟 陇州 防御使 相里金 倾心附之。” 胡三省 注:“不读曰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説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不则另寻别计,不当以有用精神,费之无益之地。”

基本含义

  • 不合规则、不按照常理行事

详细解释

  • 不则表示不遵守规则、不按照常理行事。它强调违背常规、不合逻辑、不按照正常情况发展。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理,违反规则或常规的行为或情况。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的行为不当、违背常理。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一则记载,当时齐国国君襄公派人给晋国送礼,晋国国君不接受。襄公问使者:“为什么晋国不接受我的礼物?”使者回答:“晋国国君说,齐国国君不按照礼仪规则行事,所以不接受您的礼物。”襄公听后非常生气,觉得晋国国君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不接受他的礼物。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不则》来批评晋国国君的行为。

成语结构

  • 成语“不则”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不”表示否定,后一个字“则”表示规则、常理。

例句

  • 1. 他的行为太不则了,完全违背了公司的规定。2. 这个决定太不则了,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不则”与“不合规则”这个词组进行联想,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它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不则”相关的成语,如“不拘小节”、“不近人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不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画,太不则了!2. 小学生:他们的比赛结果太不则了,明明输了却说自己赢了。3. 初中生: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太不则了,完全违反了法律和道德。4. 高中生:老师对待学生的评分标准太不则了,完全没有公正性。5. 大学生:他的行为太不则了,不仅违背了公司的规定,还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拆字解意

不则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