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讬
拼音gù tuō
注音ㄍㄨˋ ㄊㄨㄛ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顾托 ”。犹嘱托。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及其临终顾託,受遗作相, 刘后 授之无疑心, 武侯 处之无惧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折杨柳行》:“还拊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明 李贽 《初潭集·父子一·二贤子》:“ 混 妻 东乡君 叹曰:‘僕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僕射为不忘矣!此有侠骨,可以顾托。’”
基本含义
- 犹豫不决,不敢做决断。
详细解释
- 顾讬是由“顾”和“讬”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顾,意为犹豫;讬,意为托付。顾讬指在做决断时犹豫不决,不敢下决心承担责任。
使用场景
- 顾讬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临重要决策时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态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缺乏决断力,经常迟疑不决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相传,顾讬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顾恺之的作品在当时非常受到赞赏和推崇。然而,由于他性格犹豫不决,常常在作品创作时迟疑不决,因此被人们称为“顾讬”。后来,人们就用“顾讬”这个成语来形容犹豫不决的人。
成语结构
- 成语“顾讬”的结构是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他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顾讬不定,很难下决心。2. 这个领导在处理问题时总是顾讬不决,不敢做出决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顾讬”拆分成“顾”和“讬”两个字,然后联想“顾恺之”的犹豫不决的性格,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起源。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决断相关的成语,如“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等,来丰富对犹豫不决情况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选课的时候总是顾讬不定,不知道该选什么。2. 初中生:他在选大学专业时一直顾讬不决,最后还是没有确定下来。3. 高中生:面对选择大学的压力,我感到顾讬不定,不知道该去哪所大学。4. 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曾经顾讬了很久,不敢做出决断。5. 成年人:在做重要决策时,我们不能顾讬不决,需要果断地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