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稿
拼音xuē gǎo
注音ㄒㄩㄝ ㄍㄠˇ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削藳 ”。1.犹削草。《北史·高熲传》:“所有奇策良谋及损益时政, 熲 皆削稿,代无知者。”参见“ 削草 ”。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文擅彫龙,而成輒削藳。”《新唐书·戴胄传》:“奏已,即削藳,秘外莫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光皇策士》:“ 郑湜 无削藳爱君之忠。”
(2).谓删改定稿。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兹 云霖 将削稿以付剞劂氏,貽书问序於予。” 清 杨复吉 《<晋人麈>跋》:“《晋人麈》及《粤西琐记》二书,以未经削稿,生前秘不示人。” 王闿运 《衡阳程太夫人述状》:“谨刊削家状,略述大节,备大雅君子削藳焉。”
基本含义
- 指删减文章或稿件,使其更加精简。
详细解释
- 削,删减;稿,文章。削稿指对文章或稿件进行删减,将其内容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编辑、作家或写手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以使其更加精炼、通顺。
故事起源
- 据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以其才华横溢和严肃的文风而闻名,他在创作《进学解》一文时,曾多次削减、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的最佳状态。因此,人们便将他的这种删减文章的行为称为"削稿"。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削”和“稿”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花了很多时间削稿,最终使得这篇文章更加简洁明了。2. 作家们常常会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多次削稿,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削稿”与删减文字的行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刀将一篇文章切割成精简的样子,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写作、编辑相关的成语和技巧,如“剪裁”、“润色”等,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削稿后,我的作文变得更加简洁明了。2. 初中生:为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我经常会削稿,删去一些不必要的内容。3. 高中生:写论文时,我会反复削稿,以确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4. 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削稿,以使其更加精炼、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