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赈
拼音zhōu zhèn
注音ㄓㄡ ㄓ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救济。 明 何镗 《閤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公平生慷慨多大节,不事业产,稍盈裕,輒以周賑。”
基本含义
- 周赈是一个古代成语,指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灾民进行救济救助的行动。
详细解释
- 周赈的含义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周"指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赈"则表示对灾民的救济。这个成语强调了政府对灾民的关怀和救助,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使用场景
- 周赈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政府对自然灾害或其他灾难中受灾民众进行救济的情景。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团体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援助和救济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周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在周朝时期,国家非常重视对灾民的救济工作,政府会组织救济队伍前往受灾地区进行救助和赈济。这种行动被称为"周赈",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周赈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周"是动词,表示政府的行动,"赈"是宾语,表示对灾民的救济。
例句
- 1. 在这次洪水灾害中,政府及时组织了周赈行动,为受灾民众提供了紧急救助。2. 他经常参与各种慈善活动,积极进行周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政府对灾民的救助就像是一个大圈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政府对灾民的救济制度以及现代社会对灾民的救助措施,可以进一步理解周赈这个成语的意义和价值。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学校组织了一次周赈活动,我们捐款买来了书包和文具,送给了山区的贫困学生。2. 初中生:看到新闻里报道了政府对地震灾区进行的周赈行动,我觉得很感动。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学到了古代政府对灾民的周赈制度,觉得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