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居族
拼音zhé jū zú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称为“蛰”。“蛰居”,意为“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西方社会里,身体、精神健康的正常人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居家不与外界接触,成为“都市隐士”的情况也颇为普遍。这种人通常被称作“蛰居族”。
详细解释
“蛰居族”。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几乎每天都呆在家里,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为的就是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他们在经济上主要依靠过往的积蓄或父母亲友的救济。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在外人眼中他们的行为也显得更加古怪。
在日本蛰居族
在日本,据称蛰居族人数超过100万,蛰居族中最高的蛰居纪录长达15年。这群被学者称为“失踪了的100万人口”的蛰居族占日本总人口的1%,其中80%是男性。对于他们,日本的学者分析认为,男人在社会上的压力太大,扛不住了,就采取了逃避手段。这类蛰居族的代表口号是“让压力见鬼去吧,我不喜欢它,我就是失败,这(蛰居)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蛰居族特点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都市里,也存在这样的一群人。如果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自己身边就有这样喜欢蛰居在家的朋友。与西方社会的蛰居族相比,他们选择逃离社会、蛰居在家的情况比较复杂。近日,记者通过网络和电话走进我们身边的蛰居人群,探访他们的蛰居状态以及蛰居背后的故事。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一个族群———蛰居族
“颓废、孤僻、拒绝沟通……没工作意欲,依靠家人的接济而生活,更严重者,断绝与外界联系。”在他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是可以通过“闭门不出”,来解脱心理上对于社交的恐惧感受。
工作难找、生存压力大是这类人群出现的主要原因,面对压力,一部分人被激发出了生存能力潜能,但也不可避免让一部分人出现不适应,因“边界感”模糊而出现烦恼,甚至哀伤、痛苦,这些感受又驱使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感,潜意识地回避压力、逃避复杂的社交。
以前并没有给自己生活下一个定义,看到这个才发现自己已差不多是这类人,不说全部但也是大半个身子踏入进拉这个族群,过着异样的生活。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个网上感觉就已是最大的享受,不愿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不愿为生计去奔波劳累,把自己关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对任何事情都失去热情,只想享受着这份安逸。不知不觉这样的生活已伴随我半年之久,每每想改变下自己,但总是三分热,才发现这种想法已在心中深深埋下,我已爱上拉蛰居生活,人生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成为拉社会的边缘人。
基本含义
- 指喜欢待在家中,不愿意外出的人群。
详细解释
- 蛰居族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蛰,指动物冬眠或者隐蔽在土里或石缝中不动的状态;居,指生活、居住。蛰居族形容那些喜欢待在家中,不愿意外出的人。
使用场景
- 蛰居族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宅在家里、不爱社交、喜欢独自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害羞、内向或者享受独处而选择蛰居。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群体。
故事起源
- 蛰居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很多人倾向于在家中安居。这种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因此,蛰居族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喜欢待在家中的人群。
成语结构
- 蛰居族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蛰”是动词,表示动物冬眠或隐蔽;“居”是动词,表示生活、居住。
例句
- 1. 他是一个蛰居族,几乎从不出门。2. 我的爷爷是一个蛰居族,他喜欢待在家里看书。3. 她是一个蛰居族,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蛰居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蜷缩在家中,不愿意外出,就像动物蛰伏一样。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蛰居族这个成语。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描述人们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的成语,例如“宅在家中”、“守株待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有一个朋友是蛰居族,他喜欢在家里玩游戏。2. 初中生:我的妈妈是个蛰居族,她喜欢在家里看电视剧。3. 高中生:我是一个蛰居族,我觉得在家里比较安静舒适。4. 大学生:我室友是个蛰居族,他几乎不出门,整天在寝室里学习。5. 成年人:我有一个朋友是蛰居族,他很少参加聚会,更喜欢独自呆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