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头和尚
拼音táng tóu hé shàng
注音ㄊㄤˊ ㄊㄡˊ ㄏㄜˊ ㄕ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僧寺住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生不免从行者参堂头和尚至德大师 法本 。”《水浒传》第九十回:“今因奉詔破 辽 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一时三个人,倒像是堂头大和尚重提作行脚时的风尘,翰林学士回想作秀才时的况味。”亦省称“ 堂头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公明日凌晨遂去,纔到门首,乃遇首座,问:‘侍郎入寺何早?’公云:‘特去堂头通话。’座云:‘堂头有何言句开示?’”
基本含义
- 指在自己的领域或专长上无人能及的人。
详细解释
- 堂头和尚是一个由佛教中的“堂头”和“和尚”组成的成语。堂头和尚原指寺庙中的主持者,有着高深的佛学修为和领导能力。在成语中,堂头和尚表示某个领域或专长上无人能及的人,形容其在该领域或专长上非常出色、卓越。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某个领域或专长上的专家、能手,表示其在该领域内的无可比拟的能力。
故事起源
- 成语“堂头和尚”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苏轼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和尚在寺庙中领导修行,其他和尚都很尊敬他。一天,有一位外来的和尚自称自己是“堂头和尚”,意思是在自己的寺庙中也是主持者。其他和尚都不服气,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结果这位自称“堂头和尚”的和尚展现出了无人能及的智慧和修行成果,最终赢得了众人的敬佩。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的成语“堂头和尚”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堂头”和“和尚”。
例句
- 1. 他在音乐领域真是堂头和尚,无人能及。2.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领域里是堂头和尚,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堂头和尚”形象化为一个在寺庙中领导修行的和尚,代表着在某个领域或专长上无人能及的人。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例如“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等,来扩展对于在某个领域或专长上出类拔萃的人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数学竞赛中总是得第一名,真是堂头和尚。2. 初中生:她在游泳比赛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堂头和尚。3. 高中生:他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了堂头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