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狂慝在词典中的解释
kuáng

狂慝

拼音kuáng tè

注音ㄎㄨㄤˊ ㄊ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 狂悖邪恶。《南史·后妃传上·宋明恭王皇后》:“ 废帝 失德,太后每加勗譬,始犹见顺,后狂慝稍甚。”

基本含义

  • 形容邪恶、残忍的心思和行为。

详细解释

  • 狂慝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狂指疯狂、狂妄,慝指邪恶、残忍。狂慝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心思和行为邪恶、残忍,毫无人性。

使用场景

  • 狂慝多用来形容人的恶行恶念,常用于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心思阴险、行为残忍的人。

故事起源

  • 狂慝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据说,当时有一个叫狂慝者的人,他行为极其残忍,为非作歹。因此,人们就用“狂慝”来形容他的邪恶行为。后来,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容词+形容词。

例句

  • 1. 他的行为狂慝至极,不仅伤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2. 这个人心思狂慝,连亲人都能背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狂慝理解为“狂人的邪恶”,通过联想狂人的疯狂和邪恶行为,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狂慝相关的成语,如狂风暴雨、疯狂如魔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成语的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狂慝行为让我们非常害怕。2. 初中生:那个狂慝之人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3. 高中生:他的狂慝行径令人发指,无法容忍。4. 大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狂慝之人屡见不鲜,我们要警惕。希望以上关于“狂慝”的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

拆字解意

狂慝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