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公役在词典中的解释
gōng

公役

拼音gōng yì

注音ㄍㄨㄙ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指为国家承当的义务劳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均有保卫祖国、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的义务。”

近义词

  • 公差、小吏、衙役

基本含义

  • 指官府强制民众从事劳役、服公共劳动。

详细解释

  • 公役是指官府强制百姓从事劳役、服公共劳动的行为。在古代中国,政府会根据需要征召百姓为国家或社会做出贡献,例如修建官府道路、河堤,或是参与军事建设等。公役是一种义务,百姓必须服从政府的安排。

使用场景

  • 公役一词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政府征召百姓从事劳役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词语很少使用,但可以用于描述政府强制劳动或义务劳动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公役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政府有权征召百姓从事劳役,以完成国家或社会的建设任务。公役的实施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语结构

  • 公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表示公共、国家,而“役”表示劳役、服从。

例句

  • 1. 在古代中国,百姓常常被征召去做公役工作。2. 政府对于公役的安排应该合理,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役”这个词语与“政府征召百姓从事劳役”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想象政府在需要的时候,公开征召百姓来做公共的劳动,这就是“公役”。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府组织,以及对百姓的征召和劳动安排。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政府可以征召人们来做公役,帮助修建公园和道路。2. 初中生:在古代中国,百姓被征召去做公役,这是一种义务劳动。3. 高中生:公役是一种政府强制百姓从事劳役的行为,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建设的重视。

拆字解意

公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