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文盲
拼音gōng néng xìng wén má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所谓“功能性文盲”是联合国于1965年在德黑兰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指的是受过传统教育,会原始的、基本的读、写、算,而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不会操作现代生活设施,与现代生活接不上轨的人。
功能性文盲-特征
功能性文盲与一般文盲的差异,在于文盲完全不能进行书写,而功能性文盲虽识字,也可以用母语进行阅读或者书写,但是缺乏处理某些现代讯息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的能力受到限制。比如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素质人群赶不上这种变化,就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以计算机为例,还不会使用这种通用工具的高素质人群,就是功能性的文盲。
功能性文盲-现状
在1994年、1996年和1998年,国际成人扫盲调查在约20个国家分3个阶段进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调查。这次调查从文学、文献和数量等角度衡量了识字能力,汇集了有关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比如,所使用的测试可以衡量发现工作申请中的信息并使用信息的能力,计算贷款利息的能力。调查把个人分为5个识字等级,从0到500分不等,而不仅仅是划分识字和不识字两个等级。结果表明,大量成人的识字和计算技能相对薄弱。
按照传统方法的测定,从2000年到2004年,全球有7.71亿文盲。在2005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这样表述:如果采用新的测量方式评定识字技能,具有少量技能或者没有技能的成人人数将远远超过按照传统方法测定的7.71亿。
高识字率和教育发达的社会依然存在文盲群体。国际调查显示,即使在大多数成人识字成绩突出的发达国家,比如北欧,由于贫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健康状况不佳和残疾等因素,也有大约10%的人口的技能水平几乎在最低限度之上。识字并不意味着有职业技能。在摩洛哥,45%的抽查者说自己识字,但只有33%的人表现出基本的识字能力。
过去,扫盲仅仅围绕识字教学产生,扫盲的目标也仅仅注重识字本身。而现在,扫盲被置于更广泛的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环境中,扫盲也包括扫盲知识的获取、发展和有效运用,扫盲更多地集中在功能性扫盲上。即使有文化的人也可能成为新的文盲。
功能性文盲-解决方法
各国政策
以英国为例,在“国际成人扫盲调查”中暴露的问题使英国政府成立了“学校后基本技能工作组”。这个小组提交了一份名为《崭新的开始:提高识字和算术能力》的报告。报告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在我国拥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是功能性文盲,有更多的人不会算术。这对于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打击,发人深省。”
英格兰政府在2001年3月启动了“生活技能:提高成人识字和算术技能的国家战略”项目。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政府总预算为15亿英镑。目标是到2004年提高75万人的识字和算术技能。2002年,政府为此项目又再投入16亿英镑。
200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科索沃开放社会基金会开始实施扫盲项目。他们很快就发现,当地现有的教学资料都不能使用。他们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先成立了一个由当地妇女组织的代表、教育研究所的顾问和一名翻译组成的一个预备研讨小组编写新教材。小组开发了一套名为“生活之窗”的教材。这套教材被科索沃所有的5个地区的19个城市的扫盲项目采用。2002年,在科索沃有130多组共约2250人在学校、会所和妇女团体进行每周数次的学习。所有年龄段的妇女都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来。
乌干达政府从1992年开始实施成人功能性扫盲项目。这个项目侧重如何解决问题,涉及多个领域。比如说,这个项目把识字学习和学员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掌握处理日常问题的技能。2000年,通过这个项目学习的人数达到12.7万。
2004年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授予了青海省扫除文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得奖的理由很简单:为了满足地处偏僻地区的众多人口的需求,青海把扫盲工作的重点放在妇女和少数民族全体,并把扫盲工作与符合农牧民日常生活的技能培训相结合。
终身教育
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终身教育是解决功能性文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个人应该重视终身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获取新名词,新技术的能力。
基本含义
- 指在某个领域或方面缺乏基本知识或技能的人。
详细解释
- 功能性文盲是指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技能上缺乏基本知识或技能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方面的无知和不足之处,而不是全面的文盲。功能性文盲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方面缺乏知识的人,强调他们的不足之处。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功能性文盲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或方面缺乏基本知识或技能的人。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电脑工程师对汽车修理一窍不通,他是个功能性文盲。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用来形容那些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技能上缺乏知识的人。
故事起源
- 功能性文盲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根据汉字的意义和组合而来的。功能性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方面的能力,文盲是指不识字或缺乏知识的人。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功能性文盲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方面缺乏基本知识或技能的人。
成语结构
- 功能性文盲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功能性”表示特定领域或方面的能力,“文盲”表示缺乏知识。这个成语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他虽然是个数学天才,但对音乐一窍不通,可以说是个功能性文盲。2. 这个厨师在烹饪中非常有天赋,但对于计算机完全不懂,是个功能性文盲。
记忆技巧
- 要记忆功能性文盲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两部分:功能性和文盲。功能性可以理解为特定领域或方面的能力,而文盲表示缺乏知识。可以通过将这两个词的含义记忆起来,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功能性文盲的信息,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领域或方面的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可以避免成为功能性文盲,并提高自己在各个领域的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足球一窍不通,真是个功能性文盲。2. 初中生:我对历史一点也不感兴趣,可以说是个功能性文盲。3. 高中生:我对化学实验完全不懂,被老师称为功能性文盲。4. 大学生:我对编程一点也不了解,感觉自己是个功能性文盲。5. 成年人:我对金融投资一窍不通,真是个功能性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