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拼音pò chuāng xiào yì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罪行,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启示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基本含义
-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详细解释
- 破窗效应的概念源自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一篇短文《破窗理论》。短文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打破了一扇窗户,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窗户破碎后,房主不得不花钱修理窗户,这导致他无法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从而影响了其他人的收入。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小问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使用场景
- 破窗效应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小问题被忽视或不及时解决,最终导致更大的问题产生的情况。这个成语常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用来警示人们重视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故事起源
- 破窗效应的故事起源于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一篇短文《破窗理论》。这篇短文通过描述一个小男孩打破窗户引发的连锁反应,阐述了破窗效应的概念。
成语结构
- 破窗效应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经济学家用破窗效应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小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2. 这个项目的延期可能会引发破窗效应,影响整个公司的运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破窗效应。想象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破了一扇窗户,然后整个房子开始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这个形象化的记忆可以帮助你记住破窗效应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经济学或管理学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同时,还可以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牵一发而动全身”、“雪上加霜”等,以扩大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窗户被小鸟撞破了,如果不及时修理,可能会引发破窗效应。2. 初中生:如果一个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可能会导致其他同学也跟着拖延,产生破窗效应。3. 高中生:政府应该及时解决社会问题,避免破窗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