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引
拼音zì yǐn
注音ㄗㄧˋ ㄧ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1).自杀。《后汉书·虞诩传》:“ 防 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狱吏劝 詡 自引。 詡 曰:‘寧伏欧刀以示远近。’”《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臣小人,贪见明时,不能即时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 晋 潘岳 《寡妇赋》:“感三良之殉 秦 兮,甘捐生而自引。”
(2).自行引退。 汉 贾谊 《吊屈原赋》:“凤縹縹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后汉书·陈蕃传》:“时 李膺 为 青州 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 蕃 独以清绩留。” 宋 叶适 《辞免提举上清太平宫状》:“儻若贪荣冒处,不知自引,是彰圣朝滥予之过,而非所以为劝也。”
(3).自己攀引。《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闻知,即部吏案校 望之 在冯翊时廩牺官钱放散百餘万。廩牺吏掠治急,自引与 望之 为姦。”
(4).自己抽身。《史记·刺客列传》:“因左手把 秦王 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 惊,自引而起,袖絶。”
(5).犹自发。 清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六:“ 何仲言 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生乎駢丽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状景必幽,吐情能尽。”
基本含义
- 自己引用自己,指自己引用自己的话语或事例来证明或支持自己的观点。
详细解释
- 自引是一个修辞手法,常用于辩论或文章中,通过引用自己的话语或事例来加强自己的观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自引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或听众相信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话语或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使用场景
- 自引常用于辩论、演讲、文章等需要说服力的场合。在辩论中,自引可以用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文章中,自引可以用来支持作者的论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故事起源
- 自引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它源自于修辞学中的一个概念。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自引是其中的一种常见修辞手法。
成语结构
- 自引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由“自”和“引”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在辩论中不断自引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2. 这篇文章中作者频繁地自引自己的经验,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自引”这个成语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在辩论中使用自己的话语或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加强记忆效果。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修辞学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丰富自己的修辞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作文中自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的观点。2. 初中生:老师说要用事例来支持观点,我就自引了一些历史事件来加强我的论证。3. 高中生:我在辩论中自引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展示我的专业知识和实力。4. 大学生:在论文中自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常见的学术写作方式,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