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临池在词典中的解释
línchí

临池

拼音lín chí

注音ㄌㄧㄣˊ ㄔ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动)〈书〉相传汉朝书法家张芝,在水池旁边练习写字,用池水洗砚台,池水都变黑了,后人因此称练习书法为临池。
    [构成]
    动宾式:临|池

详细解释

  • 《晋书·卫恒传》:“ 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夫人善临池,代公作行草,几夺真。” 吕叔湘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书法一项,确是一种艺术。但是这是要有写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临池的工夫,才会有成就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日记抄得很工整,字体遒劲,也可作临池之用。”

基本含义

  • 指站在池边观看,比喻学习或参悟书法、绘画等艺术时的心境。

详细解释

  • 临池一词最早出现在《文选·司马相如》中,原文是“君子之学也,临池而不浴,乘舟而不渡,知止而不穷”。后来,临池逐渐演变成指观察池水、借景观察、参悟艺术等意义。临池的含义是指在沉思默想中,通过观察、体悟和思考,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使用场景

  • 临池多用于形容艺术家、文人墨客、学者等在创作或学习过程中的心境和修养。也可用于形容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静心观察、沉思思考的状态。

故事起源

  • 临池的故事起源于古代,当时有一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他每次写字都需要先到池边观察片刻,然后才能开始写字。这样的习惯让他的字迹非常优美。后来,临池逐渐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学习或创作时需要心境沉静、思考深入的状态。

成语结构

  • 临池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临”是动词,表示站在某个地方观察或沉思;“池”是宾语,表示观察的对象。

例句

  • 1. 他在临池的时候,总能获得灵感,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句。2. 这幅画是他在临池时所画,色彩和构图都非常出色。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临池相关的场景进行联想,例如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池塘边,静静地观察着池水的波纹,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境界,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与书法、绘画等艺术相关的成语,例如“笔耕墨田”、“画龙点睛”等,以扩展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站在游泳池边临池观看,学会了游泳的技巧。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在临池的时候思考问题,结果我找到了解决方案。3. 高中生:我在临池的时候,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写下了一首诗。4. 大学生:在临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乐趣。5. 成人:在工作中,我常常需要临池思考,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