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准
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ㄈㄤˋ ㄓㄧ ㄙㄧˋ ㄏㄞˇ ㄦˊ ㄐㄧㄝ ㄓㄨㄣˇ
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之四海而皆准 fàng zhī sìhǎi ér jiē zhǔn
[be everywhere(universally) applicable] 四海,指全国各处,后也指世界各处。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不会错
基本含义
- 指某一原则或规则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人,普遍适用。
详细解释
-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某一原则或规则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人,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国家,哪个群体,该原则或规则都是适用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某个观点、原则、规则等在不同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情况。可以用于论述普遍规律、普遍真理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后来成为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放之四海而皆准
例句
- 1.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分国家和地域。2. 真理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3. 这个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谁都能理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理解为“放在四个海洋里都是准确的”。可以通过与海洋相关的形象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普遍适用性相关的成语,如“一视同仁”、“不分蓝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数学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在哪里都是正确的。2. 初中生:道德规范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遵守。3. 高中生:科学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4. 大学生:法律法规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