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外大街
拼音guǎng ān mén wài dà jiē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广安门外大街 - 简介
广安门外大街位于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广安门立交桥,西至马连道北路。因位于广安门外得名。
广安门俗称彰义门、彰仪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外城时,其西侧正门为广宁门。清时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字改为广安门。民国二十年(1931)拆掉瓮城,1954年拆城楼,七八十年代拆完城墙。大街所批范围发生着变化。1949年广外大街指广安门至甘石桥一段。1965年指今天的范围。此街辽代称檀州街。金代称彰义门大街,明代称广宁门大街。清代后期称广安门外大街。1993年大街加宽,由原来宽十四米拓到七十米。又建铁路箱涵、手帕口桥、两座人行过街桥。1993年5月24日正式通车。此街原为土路。清雍正九年(1731)特修建石道,是南城惟一的石道。“乾隆丁丑十月勒所司重修石道以利行者,至庚辰七月乃竣。”共修三年。民国时冯玉祥进京,在石道上加土修路。日伪时期修成混凝土路面。解放后成为沥青和水泥路面。1993年大街加宽后直通京石公路。此街东段北侧有马神庙。八十五号为山西平水义园。其前有三个院子,后为义园。后院有水泥石柱灯。上面书“广安汛”三字。往西有三晋庙,为山西省沁州、兴县、汾阳等处人士为迎送山西客人落脚地方。往西二面六十一号为三藐庵旧址,林则徐住过。庵内三百年古槐仍根深叶茂。再西二百七十五号为普济堂遗址,系清代早年抚恤孤老贫民的单位。有康熙、雍正、乾隆碑刻。附近的甘石桥相传有三条大石大雨从未淹过,故得甘石桥称呼。再西原为北京特殊钢公司南区,后合并为首钢。再西临近西客站。广安门外大街南侧,东起原白菜湾一巷北口外大槐树中有庙,为北京最小的庙宇,但香火很盛。往西为南马神庙,再西为达官营,再西有莲花河。往西有三义庵,建于清康熙年间(1677),后为三义村,现为三义里。
公交车站
广安门外大街公交车站有:617路上行(玉泉路口南-广安门),620路下行(张仪村总站-广安门) ,还有6、57、822、715、414、特5、410、620等多路公交车。
基本含义
- 指远离中心地带,偏僻冷落的地方。
详细解释
- 广安门外大街是北京市的一条街道,位于广安门外,远离市中心。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远离繁华地带,偏僻冷落的地方。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写某个地方人烟稀少,冷清荒凉,或者形容某个地方的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
故事起源
- 广安门外大街成语的起源与北京的地理环境有关。广安门是明代北京城的南门,而广安门外大街是从广安门外延伸出来的一条街道。由于广安门外大街位于北京城的南部,远离市中心,因此形成了远离繁华地带的含义。
成语结构
- 广安门外大街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其中“广安门外”是修饰“大街”的定语。
例句
- 1. 这个小村庄就像是广安门外大街一样,冷冷清清的,没有人烟。2. 这家餐厅地理位置太偏僻了,简直是广安门外大街。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广安门外大街与偏僻、冷清的地方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走在广安门外的大街上,周围没有繁华的商店,没有人烟,感受到偏僻冷落的氛围,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成语,如“天涯海角”、“山河表里”等,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住在城市的郊区,离市中心很远,感觉像是广安门外大街一样。2. 初中生: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真的是广安门外大街啊。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交通非常不便利,公交车都不到,真是广安门外大街。4. 大学生:我去了一个偏僻的山区,那里的环境真的像广安门外大街一样,荒凉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