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气候带
拼音jí dì qì hòu dài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分布于南北极圈以内的极地域。在两极点昼夜等长,都是半年,随着纬度降低,昼夜时间逐渐递减;但是在极圈以内,至少有一天,即夏至日昼长24小时。到冬至日则整日不见太阳。极点直到春分点太阳才冉冉升起。春分前辐射不断冷却,所以最低温度在春分前出现。当纬度降低时,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提早。在夏季虽然白天时间特长,但因太阳光斜射,太阳辐射已大大减弱,达到地面的辐射又被冰雪表面强烈反射。地面实际吸收的辐射能量,大部分要用于融雪。
因此,极地气候的显著特点就是终年寒冷。夏季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接近极点附近,夏季最热月气温更低于0℃,仍然很寒冷。在靠近极圈附近,地表冰雪虽然能够在夏季融解成沼泽,下面的土层却仍然冻结,成为终年不化的永冻土。极地冬季温度更低,最冷月气温在-30℃~-40℃,如果遇上雪暴发生,风雪交加,更是奇冷异常。
详细解释
解释
极地地面温度低,又在极地高压的笼罩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到极点附近或大陆内部,降水量更在10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是雪,并且大多是干燥坚硬的雪粒。在极圈附近,因为偶然有气旋侵入,降水量增多,可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极地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干燥少降水。
基本含义
- 指极寒或极热的气候区域。
详细解释
- 极地气候带是地球表面上极寒或极热的地区,分为北极气候带和南极气候带。这些地区的气温极低或极高,常年寒冷或常年炎热,生物资源稀少,人类居住条件恶劣。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或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些极端的情况或环境。
故事起源
- 极地气候带一词的起源与地理学相关,没有明确的故事背景或传说。
成语结构
- 极地气候带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三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地方的气候非常恶劣,简直就是一个极地气候带。2. 在极地气候带中,只有少数适应了极寒环境的动植物能够生存。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极地气候带与北极和南极联系起来,想象那里极度寒冷或极度炎热的气候条件,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北极和南极的气候特点、动植物适应策略等相关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北极是一个极地气候带,那里的冰川很美丽。2. 初中生: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极地气候带,几乎没有植被。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夏天炎热得像极地气候带一样,人们都躲在空调房里。4. 大学生:在极地气候带中,只有极少数的生物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