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玃
拼音hóu jué
注音ㄏㄡˊ ㄐㄩㄝˊ
繁体
基本解释
兽名。猴类。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蜀山 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猳玃。”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为举止像猴子一样狡猾、机灵。
详细解释
- 猴玃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像猴子一样狡猾、机灵。猴子是聪明灵活的动物,善于模仿和行动,而猴玃则是指人在处理事情时机智、灵活,善于钻营、耍手腕。
使用场景
- 猴玃一词多用于贬义,常用来形容那些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心机深重、善于算计、见利忘义的人。
故事起源
- 猴玃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班超传》中,故事讲述了班超在西域出使时,遭遇了一位聪明机智的西域国王。这位国王喜欢用猴子来形容班超的机智和聪明,因此称他为“猴玃”。
成语结构
- 猴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猴”和“玃”。
例句
- 1.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真是个猴玃。2. 这个人心机太重了,完全是个猴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猴子的形象与机智、灵活联系起来,想象一个机智的猴子在森林中跳跃、钻营的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猴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他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如“猴子捞月”、“猴年马月”。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善于模仿别人的动作,真像个猴玃。2. 初中生:他为了考试作弊,用了很多花招,真是个猴玃。3. 高中生:他为了得到老师的好感,总是耍手腕,真是个猴玃。4. 大学生: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完全是个猴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