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伊邑在词典中的解释

伊邑

拼音yī yì

注音ㄧ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郁悒,忧闷。《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陛下性秉劳谦,体尚克让,明詔恳切,未肯听许,臣妾小人,莫不伊邑。”《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观点。

详细解释

  • 伊邑源自于《庄子·外物》:“伊邑,人之所以知有伊邑者,以有是非也。”其中,“伊邑”意为“有是非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讨论观点、看法、评价等话题,用以表达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观点。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之一,其中提到了“伊邑”的概念。这个词语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被用来描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成语结构

  • 伊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的伊邑很独特。2.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伊邑来看待这个事件。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伊邑理解为“一意”,即一个人的观点或看法。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他对于人类认识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这个问题的伊邑是积极的,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伊邑很高,鼓励我们继续努力。3. 高中生:我对政府的伊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认为他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需求。4. 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存在不同的伊邑,但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来达成共识。

拆字解意

伊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