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
拼音dé zhèng
注音ㄉㄜˊ ㄓㄥˋ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
[构成]
偏正式:德(政
[例句]
人民拥护德政。(作宾语)
反义词
暴政、善政、仁政
详细解释
◎ 德政 dézhèng
[benevolent rule] 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既无德政,又无威刑。——《左传·隐公十一年》
旧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急轡繁策, 伯乐 所不为;密防峻法,德政之所耻。”《西湖佳话·白堤政迹》:“ 乐天 因行了这几件德政,见民间渐渐有富庶之风。” 鲁迅 《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 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要人的谁和谁是亲友,谁和谁是仇雠,谁的太太的生日是那一天,爱吃的是什么。”
基本含义
- 指政府或统治者以道德为准则,依法治国,为民众谋利益的政治措施和行为。
详细解释
- 德政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强调政府或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依法行政,为民众谋福利。德政是一种善治的表现,体现了政府的公正、廉洁和为民服务的态度。德政不仅指政策的公正合理,更强调政府的为民情怀和为民办事的能力。
使用场景
- 德政常用于描述政府或统治者的善治行为,可以用于赞扬政府的公正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德政来形容一些组织或个人的善行,表示他们为他人着想,关心社会公益。
故事起源
-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夫治国者,若执一端而不可移,不可以为政;若不可移,不可以为政,则上下交惑,君臣失位,法令不行,刑罚不决,贤者失志,百姓不安。故曰:政无常,德难行。”这段话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后来,德政一词逐渐被用来形容政治家的善治行为。
成语结构
- 德政是由“德”和“政”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德”指道德、品德,表示政府或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政”指政治、政权,表示政府或统治者的行政措施和行为。
例句
- 1. 这个政府一直秉持着德政,为民众谋福利。2. 只有以德政为基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3. 这个企业以德政为核心价值观,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德政”这个成语拆分为“德”的拼音“dé”和“政”的拼音“zhèng”,并与含义相连想象,帮助记忆。同时,可以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政府善治行为相联系,加深记忆印象。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古代政治哲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了解更多关于德政的思想和实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上德政课,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 初中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德政政策,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3. 高中生:德政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 大学生:我们应该向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学习,以德政的精神为指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