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书
拼音yàn shū
注音ㄧㄢˋ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贗书”。1.假造的书信或文件。 明 唐顺之 《与贾太守书》:“后或言此人先造贗书,以误左右之听,闻之不胜惶悚。” 清 陈伦 《张循王墓》诗:“区区 子英 奚为者,片纸贗书背人写。”
(2).托名伪造的书籍。 明 袁中道 《<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近时刻者愈多,杂以《狂言》等贋书,唐突可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或曰, 梦羽 本未出时,已有抄《太平广记》中二十餘条为《甘泽謡》以行者,则 梦羽 本又贋书中之重儓矣。”
基本含义
- 指伪造的书籍或文物。
详细解释
- 赝书是指伪造的书籍或文物,通常用来欺骗人们的眼睛和判断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虚假的东西或欺骗性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赝书这个成语来形容各种伪造、假冒、欺骗的行为。比如,可以用来描述虚假的报道、伪造的证据、假冒的品牌等等。
故事起源
- 赝书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有一位叫做杜甫的诗人,他非常喜欢收集古代书籍。有一次,他听说有人在市场上出售一本很珍贵的古书,于是他花了很多钱买下了这本书。然而,当他仔细研究这本书的时候,他发现这本书是一本赝品,完全是伪造的。于是,他写了一篇诗来表达他对赝书的愤怒和失望,这就是赝书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赝书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商家卖的名牌包包都是赝书,谨防上当受骗。2. 他的所谓专家证书纯粹是赝书,毫无真实性可言。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伪造”、“假冒”等词语进行联想,来记忆赝书的含义。同时,可以将赝书的故事起源与杜甫这位古代诗人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赝书相关的成语,如“赝品”、“赝品真伪”等,以拓展对伪造和欺骗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好像是赝书,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2. 初中生:这篇报道太不可信了,简直就是赝书。3. 高中生:这个证书被证明是赝书,他的学历完全是假的。4. 大学生:这个研究论文的数据被发现是赝书,作者的研究结果完全是捏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