鹘莽
拼音hú mǎng
注音ㄏㄨˊ ㄇㄤˇ
繁体
基本解释
唐 代波斯枣的异名。《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自 拂菻 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国曰 磨邻 ,曰 老勃萨 。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癘,无草木五穀,饲马以槁鱼,人食鶻莽。鶻莽,波斯枣也。”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粗野、粗鲁无礼。
详细解释
- 鹘,指鹘鹰,莽,指草丛。成语“鹘莽”形容人或事物野蛮、粗鲁无礼,不讲礼貌和规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粗鲁、无礼,也可用于描述事物的粗糙、野蛮。
故事起源
- 成语“鹘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一书中。据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鹘莽的人,他的行为粗野、无礼,不讲规矩。因此,后来人们用“鹘莽”来形容粗鲁无礼的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举止粗鲁无礼,真是个鹘莽之人。2. 这个产品的做工太鹘莽,完全没有质量可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鹘莽”与“粗鲁无礼”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骑着鹘鹰在草丛中穿梭,粗野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形象生动,易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与“鹘莽”相关的成语,如“鹰视狼顾”、“野蛮生长”等,进一步丰富词汇量和成语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太鹘莽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他的行为鹘莽,给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3. 高中生:这个社会需要更多有教养的人,而不是鹘莽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