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允
拼音bào yǔn
注音ㄅㄠˋ ㄧㄨ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批复照准;许可。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高 以吏部为凤池,至进首辅,亦不忍捨,出而斥陟,入而报允,真足寒心。”《天雨花》第一回:“既蒙尊府不弃寒微,且请厅前少坐,尚容小姪告禀家母报允可也。”
基本含义
- 答应、应允
详细解释
- 报允是指答应别人的请求或要求,表示同意或应允对方的意愿。
使用场景
- 报允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商务谈判、合作协议、婚姻媒介等。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表示答应或同意对方的要求。
故事起源
- 据传,报允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古代的一个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鲍是齐国的一个贵族子弟,他曾经在秦国做客。当时,秦国的国君问鲍公子:“如果你能给我一件宝贵的东西,我就让你做我的臣子。”鲍公子当时答应了秦国国君的要求,并送给了他一把珍贵的宝剑。这个故事由此衍生出了“报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答应或应允他人的请求。
成语结构
- 报允属于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报”和动词“允”组成。其中,“报”表示回应、答复,而“允”表示应允、同意。
例句
- 1. 他向我提出了一个合作的方案,我当场就报允了。2. 我向老板请假的请求,得到了他的报允。3. 他的求婚请求得到了女友的报允,他们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报允”拆分为“报”和“允”两个部分记忆。可以联想“报”字的底部有一个口形,表示回应,而“允”字的上部有一个口形,表示答应。通过联想,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报允”相关的成语,如“报应”、“允诺”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表示答应、应允的成语,如“应允如流”、“允诺如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谁愿意帮我收拾教室?”小明报允了老师的请求。2. 中学生:我向班长提出了一个组织活动的建议,她报允了我的提议。3. 大学生:我向导师请假的请求,得到了他的报允,可以放心去参加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