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滞
拼音huī zhì
注音ㄏㄨㄟ ㄓ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灰暗无生气貌。 朱自清 《海行杂记》:“晚上映着电灯光,多少遮过了那灰滞的颜色;他们也开始有了些生气。”
基本含义
- 指事物呈现出无生气、无活力的状态,形容迟钝、不灵活。
详细解释
- 灰滞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灰指的是灰烬,滞指的是停滞、不流动。灰滞形容事物失去活力,呈现出无生气、无活力的状态,比喻迟钝、不灵活。
使用场景
- 灰滞一词常用于描述人或物的状态,如形容一个人思维迟钝、行动不灵活,或形容一种事物缺乏活力、呆滞无动。
故事起源
- 灰滞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故事讲述了马援在征战中多次受伤,身体疲惫不堪,无法再继续战斗。他被朝廷派遣回到故乡,但他的意志坚定,不愿放弃战斗,于是他选择了一种草药来恢复体力。然而,草药的效果并不好,他的身体仍然灰暗而无生气。因此,灰滞一词由此而来,形容人或物失去活力、迟钝无动。
成语结构
- 灰滞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灰”和动词“滞”组成。
例句
- 1. 他整天无所事事,一副灰滞的样子。2. 这个项目一直处于灰滞状态,需要加速推进。3. 这幅画给人一种灰滞的感觉,缺乏生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浓厚的灰尘覆盖,变得迟钝无动,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新闻或故事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灰滞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画技巧一点也不灵活,画出来的图像都很灰滞。2. 初中生:这个电影角色的表演很灰滞,缺乏生动感。3. 高中生:考试前的复习使他的思维变得灰滞,无法集中注意力。4. 大学生:他的演讲很灰滞,缺乏激情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