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浩荡在词典中的解释
hàodàng

浩荡

拼音hào dàng

注音ㄏㄠˋ ㄉ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形)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构成]
    并列式:浩+荡
    [例句]
    浩荡的长江。(作定语)游行队伍浩荡地通过天安门。(作状语)

近义词

  • 浩大

英文翻译

  • 1.vast and mighty; broad; magnificent

详细解释

  • ◎ 浩荡 hàodàng
    [vast and mighty] 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青冥浩荡。——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浩荡的长江
    (1).水壮阔貌。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洪流何浩荡,脩芒鬱苕嶢。” 宋 司马光 《留别东郡诸僚友》诗:“津涯浩荡虽难测,不见惊澜曾覆舟。” 清 钱谦益 《彭城次坡韵》之四:“掉头终拟随公等,浩荡春波戏白鸥。”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浩荡的江水奔到 鸡头山 下,碰到岩壁下,卷起巨大的漩涡。”
    (2).广大旷远。《楚辞·九歌·河伯》:“登 崑崙 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凄凉怜笔势,浩荡问词源。” 仇兆鳌 注:“浩荡,旷远也。” 金 元好问 《西楼曲》:“去年与郎西入 关 ,春风浩荡随金鞍。”《红楼梦》第十八回:“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二:“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3).犹荒唐。《楚辞·离骚》:“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姜亮夫 校注:“浩荡,犹今言荒唐耳,一声之转也。”
    (4).无常不定。 南朝 梁 何逊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荡。”

基本含义

  • 形容气势宏大,浩大雄伟。

详细解释

  • 浩荡形容的是一种气势磅礴、宏大壮丽的景象,常用来形容大自然的景色、壮丽的场面或者人的气势。它强调的是大、广、壮,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大自然的景色,比如浩荡的大海、浩荡的长江。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气势,比如浩荡的士气、浩荡的胸怀。

故事起源

  • 浩荡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原文是:“闻之者不以为浩荡乎?”意思是说,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难道不觉得宏大吗?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气势宏大、浩大雄伟的景象。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浩荡的长江奔腾向前,气势磅礴。2. 面对困难,他展现出了浩荡的士气。3. 在浩荡的大海面前,人类显得渺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浩荡”与大海、长江等壮丽景色联系起来,形成图像记忆。也可以将“浩荡”与气势宏大的士气联系起来,形成情景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具有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浩如烟海”、“浩气长存”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站在浩荡的河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2. 初中生:他的演讲激励了我们,让我们士气浩荡。3. 高中生:站在高山之巅,我俯瞰着浩荡的大海,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