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门
拼音chū bīng mé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chū bīng mén
简介
出兵门
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 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基本含义
- 指出兵作战或出征的大门。形容军队出发作战或远征。
详细解释
- 出兵门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出,表示离开、远离;兵,指军队;门,表示出入的通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军队出发作战或远征的大门,比喻军队出征的时刻或地点。
使用场景
- 出兵门常用于形容军队出征或出发作战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战争、军事行动等相关的场景。
故事起源
- 出兵门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通常要经过城门或关隘,这些城门或关隘被视为军队出发的大门,因此形成了出兵门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成语出兵门由三个汉字组成,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军队已经整装待发,随时准备通过出兵门出征。2. 部队经过出兵门后,向敌方阵地发起了攻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城门前,军队整齐列队准备出发作战的场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军事、战争相关的成语,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军队经过出兵门,去打败了敌人。2. 初中生:在历史上,出兵门是军队出征的标志。3. 高中生:出兵门的时刻,是军队展现实力和勇气的时刻。4. 大学生:出兵门代表了国家的力量和决心,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