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自体输血在词典中的解释
shūxiě

自体输血

拼音zì tǐ shū xiě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所谓“自体输血”是指手术前一个星期提前为患者抽出400到600毫升的血液储存起来,待手术时再输入其体内。或在手术中收集患者出血,经处理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这种血液对病人来说是最安全的。

    自体输血 - 主要方式

    自体输血是指收集自体血液,在需要时再输还本人。它的主要优点是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杜绝了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没有传染疾病的危险。外科自体输血有三种:

    (一)自体失血回输

    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在下列情况可采用:①腹腔或胸腔内出血,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②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肝叶切除术等。③手术后引流血液回输,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回输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小时内的引流血液。自体失血回输的总量最好限制在3500ml内,大量回输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多血小板血浆。

    (二)血液稀释回输

    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所采取的血,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补给。适量的血液稀释不会影响组织供氧和血凝机制,而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2L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具体方法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放二条静脉通路。一条静脉采血,采血量取决于病人状况和术中可能的失血量,一般为病人血容量的20%-30%,以红细胞不低于25%,白蛋白30g/L以上,血红蛋白100g/L左右为限,采血速度约为5分钟200ml.在采血同时,经另一条静脉滴注血浆增量剂,如电解质平衡代浆、羟乙基淀粉氯化钠代血浆和右旋糖酐氯化钠代血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病人的血容量正常。采集的血液可保存于40C冰箱内,如果手术时间短,也可保存于室温条件下。当手术中失血量超过300ml时,可开始输给自体血。先输最后采取的血,因为最先采取的血液,最富于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宜留在最后输入。

    (三)预存自体库血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对病人选择条件的标准与血液稀释回输的要求相同。手术前采取自体血,一次采血量不超过总量的12%;采血量为总血量10%时,相等于血库同种血供血者的采血量。如病人无脱水,不需补充任何液体;如一次采血量达到12%时,最好能适当补充晶体液。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如果去除血浆,将余下的压积红细胞保存在-800C冰箱内,则冰冻的红细胞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之久。在采血期间口服硫酸亚铁200-300mg,每天3次,对红细胞再生和防止贫血有一定作用。

    自体输血 - 优点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自体输血 - 禁忌

    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列为自体输血的禁忌证;

    ①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

    ②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沾污者;

    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

    ④全并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

    ⑤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

    ⑥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自体输血 - 临床意义

    自身输血在国外已开展了许多年,许多国家普遍认识到HIV感染的危险,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与输血相关的疾病的了解也在增加,医生和病员都知道了输血可能带来的 危险或威胁,它除了可能引起溶血反应、白细胞抗体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抑制、癌症复发等副作用外,还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疟疾、梅毒、黑热病等 。输同种血液给受血者带来的最大危险,在国外是艾滋病,在国内则是丙型肝炎。在欧 美,输血后丙肝病毒感染率达4%~27.9%,输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凝血因子制剂的重型 血友病人艾滋病毒感染率高达90%。

    自体输血 - 社会意义

    在中国异体输血的应用还面临特殊困难由于输血量逐年增加,费用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年需供血500万人次,年 医疗用血量近1000吨,无偿献血进展缓慢,临床医疗用血50%~70%来自职业供血队伍,医疗用血长期供不应求。一些单位为完成公民义务献血任务,每采200ml所需的化验费、体检费、血费及营养补助费等已>1500元。仅北京地区每年用于输血开支 就约6亿元。据推算,国家每年用于输血的费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其优点在于: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可以 节约用血,弥补血源不足,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自体输血 - 注意事项

    自体输血仅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

    ①医生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掌握适应证及其它指标,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手术类型,病人 能在短期内献几次血,采血次数一般每周不得超过1次,最好采至术前1周,一般允许采4~5 单位血。如果手术延期,可采取“蛙跳法”即回输患者保存最久的血然后再采血,还要考虑 患者住家与医院间的距离。

    ②应让患者了解自体输血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标记和记录,输错血的可能性虽极小,但确有可能。

    ③经治医生应让患者知道除需自体血外,紧急意外时还有可能要输异体血及血制品,主治医生在采血期间应召之即来,并承担采血的责任。

    ④每次采血前均须测定血红蛋白,首次及随后的采血前,男性及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应分别高于120g/L,110g/L,孕妇血红蛋白应在>100g/L。

基本含义

  • 指一个组织或机构自己调动内部资源解决问题,不依赖外部支持。

详细解释

  • 自体输血是由“自体”和“输血”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自体指的是自身,输血指的是将血液输入到体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自己调动内部资源解决问题,不依赖外部支持。它强调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精神和能力。

使用场景

  • 自体输血常用于形容一个组织或机构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不依赖外部的帮助或支持。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故事起源

  • 自体输血这个成语的起源比较难以考证,但可以从字面意思推测出来。自体输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自己调动内部资源解决问题,不依赖外部支持,可以理解为类似于人体自我治愈的过程。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与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治疗方法有关,但具体的起源故事目前尚不清楚。

成语结构

  • 自体输血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自体”和“输血”都是名词,没有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这个公司在面临困境时,通过自体输血,成功恢复了经营。2. 这个组织不依赖外部资源,靠自体输血实现了自我发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体在输血的过程中,血液是从自身的体内输入的,这就是自体输血。通过将成语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自体输血相关的词语和成语,例如“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等。这些词语和成语都强调了独立自主、自主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会自体输血,不依赖父母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2. 初中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自体输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 高中生: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我们需要通过自体输血,提升自己的竞争力。4.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自体输血,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

拆字解意

自体输血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