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郊外
拼音zhòng chūn jiāo wài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原文】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详细解释
【作者介绍】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卢,骆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古诗赏析】
身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一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他名扬古今,开创了唐代新风格的诗派。令人耳目一新。《仲春郊外》由题而知,自是描写了春天郊外的一片大好风光。开头前两句“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寥寥数笔勾画出了一幅美妙郊区风景,试想:一条杨柳舞动,春天,柳絮飘来片片黄,脚踩一堆“柳花”。眼中观望的是水塘上红花漂浮,此景可待成追忆,鸟儿飞了,村落已自天明,鱼儿扑腾于水层之中。而最后一句表达出了诗人自己的性格。“何处染嚣尘”我认为颇有佛学祖师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风格。“菩提本无树,转镜亦非台。佛法常清静,何处为尘埃。”但王勃更现实,雨后大地,灰尘由于心中沾染了雨杂念俱消,心静神往,绝对是诗人的真感流露,美景配佳人,诗人的崇高理念正融于自然。
基本含义
- 仲春指二月的中旬,郊外指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仲春郊外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大自然的复苏和繁荣。
详细解释
- 仲春郊外形容春天的景象,包括蓬勃的生机和美丽的风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大自然在春季的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使用场景
- 仲春郊外常用于描述春天的美景和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以用于写景、描写自然、赞美春天等场景。
故事起源
- 《晋书·王敦传》中记载,王敦是晋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仲春郊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很多朋友和宾客。这个故事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成语结构
- 仲春郊外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仲春”和“郊外”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春天到了,仲春郊外的景色真美丽。2. 我们一家人计划去仲春郊外野餐,享受春天的阳光和风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自己在仲春的时候去了一次美丽的郊外,欣赏到了春天的美景和大自然的生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春天和自然相关的成语,例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仲春郊外的花草都开了,很漂亮。初中生:仲春郊外的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适合户外活动。高中生:我喜欢在仲春郊外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