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放殛在词典中的解释
fàng

放殛

拼音fàng jí

注音ㄈㄤˋ ㄐ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放逐诛杀。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世,故无贤不肖莫不耻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二》:“唯陛下察 虞 舜 四罪之举,使谗佞受放殛之罚。”《宋书·刘景素传》:“夫王起兵之日,止在匡救昏难,放殛姦盗,非它故也。”

基本含义

  • 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悔过自新,改过自新。

详细解释

  • 放殛原指放下屠刀,指放弃杀戮。后来引申为放下一切恶念,悔过自新,改过自新的意思。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一个人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改过自新的境地。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悔过自新,改变过去的错误行为,并且在社会上重新做人的情况。也可以用来鼓励他人悔过自新,改正错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韦驮的和尚,曾经是个凶恶的杀手。他在一次杀戮中受到了佛陀的感召,决定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他经历了艰苦的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位高僧。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放殛”的象征。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

例句

  • 1. 他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生活后,最终放殛了过去的错误,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人。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犯下多大的错误,只要能够放殛过去,重新做人,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着屠刀,然后突然把屠刀放下,变成了一个和尚的形象,表示放下屠刀,悔过自新。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改过自新”、“洗心革面”等,来扩展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坏人最后放殛了自己,变成了一个好人。2. 初中生:他曾经是个恶霸,但后来他放殛了过去的行为,变得非常友善。

3. 高中生

  •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犯下多大的错误,只要能够放殛过去,重新做人,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拆字解意

放殛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