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逋民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

逋民

拼音bū mín

注音ㄅㄨ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逃亡在外的人;拖欠租税的百姓。 五代 齐己 《寄澧阳吴使君》诗:“去兽未胜除狡吏,还珠争似復逋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于是 朱 吕 等社闻之,踊跃争先,不二限而如额全完矣;迄今无逋民焉。”

基本含义

  • 逋逃的人民,指逃亡的百姓。

详细解释

  • 逋民是由“逋”和“民”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逋”指逃亡,逃跑;“民”指人民,百姓。逋民一词形容那些逃亡的百姓,通常是因为战乱、自然灾害或政治迫害等原因而离开家乡。

使用场景

  • 逋民一词常用于描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在灾难或战乱时期出现的人群逃亡情景。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失或人口减少。

故事起源

  • 逋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原文为“有逋民而来告”。在古代社会,战争和灾难经常发生,人们为了生存而逃离家园,成为逋民。这个成语通过描绘逃亡的人民形象,表达了对战乱和灾难的关注。

成语结构

  • 逋民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在战争期间,许多人成为了逋民,四处流离失所。2. 这个地区的人口减少,已经变成了逋民的聚居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逋民这个成语与逃亡的百姓形象联系起来,想象逃亡的人群四处奔波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灾难,以及现代社会中的人口流动问题,来深入理解逋民一词的含义和背后的社会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战争时,很多人都成了逋民,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初中生:这个地方的人口减少了,变成了逋民的聚居地。高中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逋民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拆字解意

逋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