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北京孔庙在词典中的解释
Běijīngkǒngmiào

北京孔庙

拼音Běi jīng kǒng miào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拼音:běi jīng kǒng miào

    简介

    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 清顺治、 雍正、 乾隆时又重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 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 198 块,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供人游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为首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国子监街。占地2.2万平方米。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庙坐北朝南,大门称先师门,仍保持元代风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碑,进门东西有碑亭、神厨、神库等,并立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18 方,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进大成门至第二进院,正殿名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面阔9间,进深5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触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赐名"砚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为首都博物馆,展出北京地区出土的历代珍贵文物。

    北京安定门内有条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这条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

    建筑目的

    北京孔庙,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至了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庙,于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十一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帝下诏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元末,孔庙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这时的孔庙已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大规模地修缮。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基本含义

  • 指学问渊博、声望很高的人。

详细解释

  • 北京孔庙是明清两代供奉孔子的庙宇,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孔庙之一。这个成语是以北京孔庙的名字来比喻学问渊博、声望很高的人。与孔庙相对应的是学府,指的是学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的学识深厚,受人尊敬。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学问渊博的人,或者用于赞美某人的学识、才华和声望。

故事起源

  •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明朝时扩建并成为供奉孔子的庙宇。庙内供奉的是孔子的神像,以及一些孔子的文物和书籍。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所以孔庙代表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因此,北京孔庙成为了学问渊博、声望很高的象征。

成语结构

  • 主语“北京孔庙”是一个固定的名词短语,作为比喻的对象。在这个成语中,孔庙象征着学问渊博、声望很高的人。

例句

  • 1. 他的学识如同北京孔庙般渊博。2. 她是我们学校的“北京孔庙”,每个人都尊敬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北京孔庙的形象与学问渊博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图像联想。2. 将这个成语与学校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联想。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北京孔庙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孔子的思想和贡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就像北京孔庙一样,给我们传授知识。2. 初中生:他的学业成就让他成为学校里的北京孔庙。3. 高中生:她的学术成就使她成为了学术界的北京孔庙。

拆字解意

北京孔庙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