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辞
拼音fěng cí
注音ㄈㄥˇ ㄘ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讽喻之辞。《后汉书·谢弼传赞》:“ 邓 不明辟, 梁 不损陵。慊慊 欒 杜 讽辞以兴。” 刘半农 《诗人的修养》:“故观察愈多,所知愈富,则做诗时愈能错综变化其情境,使读者睹此精微高妙之讽辞,心悦诚服。”
基本含义
- 用尖刻、嘲讽的言辞来批评或讽刺他人。
详细解释
- 讽辞是一种通过尖刻、嘲讽的言辞来表达对他人的批评或讽刺的方式。它通常以一种巧妙、幽默的方式展现,旨在通过讽刺和嘲笑来揭示他人的错误或缺点。
使用场景
- 讽辞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辩论和日常交流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愤怒或不认同,也可以用来调侃和嘲笑他人的言行或行为。
故事起源
- 讽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据传,春秋时期的鲁国公子无诞因为在宴会上举止粗鲁,被人讽刺为“公子无讽”,意思是他没有修养和教养。后来,人们将这个词语演变为“讽辞”,用来形容使用讽刺的言辞来批评他人。
成语结构
- 讽辞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 1. 他的讽辞让全场爆笑。2. 她用讽辞嘲笑了他的无知。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讽辞”与“尖刻”、“嘲讽”这些具有负面含义的词语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讽辞相关的成语,如“讽刺”、“讽谏”等,可以进一步扩展对讽辞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讽辞调侃了同学的笨笨样。2. 初中生:老师用讽辞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3. 高中生:他的讽辞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4. 大学生:她的讽辞引发了一场关于言论自由的辩论。